□晨報記者楊育才實習生張寧寧
  “弟子規,聖人訓。首孝悌,次謹信……”伴著古琴的背景音樂,十幾個小孩子搖頭晃腦地背誦著《弟子規》。這樣的場景在滬上國學培訓機構教室隨處可見。然而,記者近日走訪多家國學培訓機構後發現,在少兒國學熱的背後,不乏部分家長和培訓機構的功利心態,使得國學成為部分機構掙錢的幌子,國學培訓市場也呈現出種種亂象。
  國學熱使得少兒國學培訓市場風生水起,各種培訓機構也紛紛出現。在百度中檢索“上海國學招生”,出現的數百條信息顯示,做國學培訓的,既有獨立的專門機構,也有高校開設的國學班,甚至還有打著國學旗號的晚托班。但這些培訓機構良莠不齊。記者近日在採訪中發現,少兒國學培訓市場出現三大亂象。
  首先,國學被當做招生噓頭。有家長向記者反映,他的孩子在暑假里參加了一次國學夏令營,行程內容和團隊旅游沒有多大差別,但因為有國學的名頭,收取的費用卻遠遠高於旅行社。根據這位家長提醒,記者查詢到浦東一家國學堂今年暑期組織的敦煌國學夏令營活動。為期一個星期的夏令營,主要內容為戈壁徒步和國學講座,費用近13000元,幾乎是旅行社類似路線報價的兩倍。這位家長說,這次夏令營僅僅只有一個星期,除去參觀和徒步,只有兩次講座和國學沾邊。
  其次,教學重形式輕內容。一位家長告訴記者,他5歲女兒在今年暑假里參加了一個國學培訓班,買了漢服,還學了古人行禮,能搖頭晃腦地背兩句《三字經》,但總感覺不是味,好像在學習表演,而不是在學習國學。對此,復旦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張學新認為,學習國學不能僅僅流於形式,穿穿漢服、念念《三字經》,甚至給老師下跪,這是鬧劇,不是真正的學習國學。
  再次,師資力量不保證。今年年初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,全國國學教師缺口量在100萬人以上。然而並不是什麼人都能教國學的,中華書局經典教育推廣中心主任祝安順曾表示,國內專門開設國學的大學很少,所以許多語文教師並沒有系統學習過國學,使得國內師資隊伍的缺口很大。
  面對亂象叢生的國學培訓市場,家長到底該如何選擇?一蓮堂國學的吳老師認為,少兒國學教育應該以滲透式的學習為主。“3-5歲的孩子最適合國學啟蒙教育。把孩子放在國學的氛圍之中,像種花一樣,把種子放在泥土裡,讓水和養分漸漸地去浸潤它。”  (原標題:少兒國學成部分機構掙錢幌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p16epnu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